心脏疾病主要包括冠状动脉疾病及其他心脏大血管疾病、心律失常、心力衰竭、心肌、心脏瓣膜、心包疾病等。诊断心脏疾病除了病史、症状和体征之外,需要辅助检查的支持,如心电图、化验、超声心动图、胸部X线、CT等手段。
其中,心肌标志物是反映心脏疾病的生物化学指标,有助于心肌损伤,特别是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的早期诊断、临床分层和预后评估。
心脏标志物是一类能够反映心脏损伤、炎症或功能异常的生物标志物。它们主要来源于心肌细胞,当心肌细胞受到损伤或缺血时,这些标志物会释放到血液中,从而可以通过血液检测来间接评估心脏的健康状况。常见的心脏标志物包括心肌肌钙蛋白(cTn)、肌酸激酶同工酶(CK-MB)、利钠肽类(BNP/NT-proBNP)、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(H-FABP)等。
1、时间限定性;
2、比例特异性;
3、敏感被测性;
4、分级相关性。
1. 心肌损伤标志物:以肌红蛋白、肌钙蛋白、CK-MB等为代表的,心肌损伤发病6~9小时后,血中出现增高并持续数天、对心肌损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高的标志物。
2. 心脏功能标志物:以BNP等为代表的心功能损伤、心衰、血流动力学障碍标记物。
3. 心肌或血管炎症反应标记物:C反应蛋白(CRP)、降钙素原(PCT)等。
4. 凝血标志物:D-二聚体(D-Dimer)是血栓性疾病检查的重要指标。
肌钙蛋白(cTn)是调节横纹肌肌动蛋白收缩过程的钙调节蛋白,由肌钙蛋白 I、T、C 三亚基构成。
心肌肌钙蛋白是心肌细胞损伤特异性标志物,在心肌细胞崩解坏死时即可升高,是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、危险分层、治疗和预后判断的首选生物标志物,其对急性心肌梗死(AMI)的诊断被相关国际指南列为 I 级 a 类推荐。
国内目前临床应用的肌钙蛋白检测方法,可分为高敏感性和普通敏感性两类方法。高敏肌钙蛋白最大价值体现在非ST段抬高AMI的排除诊断,普通敏感性肌钙蛋白不能单独作为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排除标准。
《心肌肌钙蛋白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》
肌酸激酶(CK)是细胞内重要的能量代谢酶,由M和B两个亚基组成的一种二聚体,有三种同工酶:存在于胞浆内的同工酶分别是CK-MM、CK-BB和CK-MB。正常人血清中以CK-MM为主,CK-BB含量极微,CK-MB较少并主要来源于心肌,可较早反应心肌损伤,已被临床广泛使用。
CK-MB对判断心肌坏死有较高的特异性,如果没有条件检测cTn,采用CKMB作为最佳替换指标。CK-MB检测窗口期相对较短,适于诊断再发心肌梗死。
与cTn比较,肌酸激酶同工酶在心肌梗死后迅速下降,因此对判断心肌损伤的时间和诊断早期再梗死,可提供补充价值。
《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(2016)》
肌红蛋白(Mb/MYO)广泛存在于心肌、骨骼肌当中,因其为小分子物质,当心肌细胞发生损伤时,Mb是最早进入血液的生物标志物,其扩散入血的速度比CK-MB或cTnI/cTnT更快。
MYO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用于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标志物。
心肌损伤后血MYO水平6~9h达高峰,如AMI发生10h后血MYO再次升高,应考虑发生再梗死或心肌梗死范围扩大。
由于MYO特异性差,阳性不能单独用于确诊心肌损害,但阴性预测值近100%,因此胸痛发作2~12h内,检测阴性可排除AMI。
《急性非创伤性胸痛生物标志物联合检测专家共识》
B型钠尿肽(BNP)和无活性的N末端前体BNP(NT-proBNP)
B型利钠肽(BNP)又称脑钠肽,主要由心室分泌,起到扩张血管、排钠排水的作用。N末端 B型利钠肽原(NT-proBNP)是BNP激素原(proBNP)分裂后无活性的N端片段,主要在心室细胞前后负荷增加时分泌。
BNP和NT-proBNP是发现最早也是应用最广泛的心衰标志物,在临床广泛应用。
心衰A期和B期患者应早期筛查BNP/NT-proBNP,并对BNP>35ng/L或NT-proBNP>125ng/L的患者进行相应干预,有助于预防和延缓心衰的发生(推荐)。
BNP/NT-proBNP是心衰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首选标志物,但应始终与其他临床信息结合使用(强推荐)。
BNP/NT-proBNP是冠心病(稳定性冠心病、急性冠脉综合征、心肌梗死)预后评估生物标志物(推荐)。
BNP/NT-proBNP是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的生物标志物(推荐)
《B型利钠肽及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》
C反应蛋白(CRP)是非特异性的高敏感度炎症标志物,近年来已肯定炎症是急性心肌梗死(AMI)发生的重要因素。CRP激活补体,诱导单核细胞组织因子,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危险。由于健康人体 CRP 含量较低,因此筛查应该采用高敏感的检测方法(high sensitive CRP,hs-CRP),hs-CRP 可用于心血管疾病危险评估。
CRP联合其他指标(如利钠肽、cTn和超声心动图等)用于心衰高危人群筛查,有助于预防或延缓左心室功能障碍及新发心衰。
检测CRP或IL-6有助于慢性心衰(尤其是HFpEF)的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估。
《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中国专家共识》
降钙素原(PCT)是血清降钙素(CT)的前肽物质,在炎症刺激特别是细菌感染或脓毒血症状态下,机体各个组织、多种细胞类型均可产生PCT并释放进入血液循环系统,可作为急性感染的早期诊断指标。
非感染性心衰患者PCT水平显著升高的可能原因为内毒素从肠道重吸收。当心衰合并细菌感染时,诊断细菌感染的PCT界值应相应提高。对于急性呼吸困难,PCT检测有助于心衰的鉴别诊断及细菌性肺炎的诊断。对于急性心衰患者不确定是否存在细菌感染时,PCT 有助于指导抗生素治疗。
《降钙素原在急诊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》
AMI(动脉粥样硬化)、AAD(急性肺栓塞)和APE(主要是指急性肺栓塞)均可诱发胸痛,从而增加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难度,造成漏诊与误诊。D-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水解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,当血液中的检测值低于阳性界值时,说明体内没有血栓形成和溶解。
D-二聚体<500ng/mL可直接应用于临床评估低度和中度APE、AAD风险患者的排除。
评估D-二聚体检测结果的诊断价值时应该考虑年龄等生理因素的影响,超过50岁的患者,建议采用(年龄×10)ng/mL作为正常参考值。
《D-二聚体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》
综上所述,心肌标志物联合检测较其他检测方式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,提高早期急性心肌梗死及心衰患者的鉴别诊断,并采取积极救治,能够减少患者心肌梗死面积,对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意义重大。

凡知云链成员企业睿瑧生物自主研发的免疫诊断产品,打造POCT快速检测平台,可助力心肌组织损伤标志物、心脏功能标志物和感染标志物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,以高效、快速、精准、支持多种标本类型检测等产品优势,给实验室提供最佳的整体解决方案,为临床和检验提供更全面、更快速、更准确的诊断结果。
